第211章 有能力就是不一样
新蕊把刘清明向自己要教编的事说出来,林峥也没想到,他会要这个。
农村的新三座大山:“教育、医疗、养老”
每一样,都足以压垮政府的财政。
没钱,真得是寸步难行。
“希望工程”已经实行了十多年,可学校能建,老师难找。
让人家顶着民办的帽子,拿那么一点工资,干蜡烛的活。
留不住才是正常。
林峥沉默了,对于省里一二把手来说,五个编制,也就是他们一句话的事。
可这解决不了全省那么大的乡村教师缺口。
刘清明在用自己的方式,提醒他们,不要忘了,华夏还有一群随时可能失学的孩子。
九年免费义务教育,同样也要钱。
很多很多钱。
吴新蕊走后,林峥再度拿起他咬了一小口的野菜饼。
慢慢地,一点一点地放进嘴里。
除了苦涩,还是苦涩,怎么咀嚼,都吃不出一点甜。
省城云州的一家粤式餐厅。
刘清明也在向于惠娴介绍自己的想法。
“我们云岭乡位于林城的山区,是全省闻名的贫困乡,总计两万多的人口,适龄劳动力在5-6千左右,他们当中,极少一部分人去过南方,大部分人有着比较重的乡土观念,希望能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打工。”
于惠娴听着他的讲述,没什么表情,在她的心目中,华夏到处都是贫困,区别不大。
“我想,成立一个劳务输出公司,把这批劳动力组织起来,可以按用人单位的要求,搞一些基础培训,节省他们的时间成本,我们的乡干部,可以跟队过去,方便管理,你们用起来是不是更省心?”
于惠娴点点头:“想法不错,我开始有点兴趣了。”
刘清明说:“可我并没有说服你,对吗?”
于惠娴坦然承认:“我是个商人,需要足够的利益。”
“也就是说,你要直接的好处?”
“可以这么说。”
刘清明摆出自己的条件:“如果根据招收工人的数量,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呢?”
“额外的?”
“额外的。”
于惠娴说:“你不在省委也不在市委,还能影响到云州的优惠政策?”
“如果能,你答应吗?”
于惠娴惊诧了,当她听到刘清明下去之后,其实已经失去了兴趣。
只是出于礼貌,以及之前接触时的感觉,想听听他会怎么说。
但现在,于惠娴意识到,这个年轻人并不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