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退位让贤

首页

第五百一十五章 驭人之道!老朱的西巡路!

详案。

有时他也会直接在简报上批以手谕,或作圈点点评,以示态度。

但这一切,均取决于他个人意愿。

也就是说,简报呈上之后,朱允熥究竟看不看,看得是否仔细,是否批复,全由他自行决定,无需对任何人交代,更无人能知晓他有没有看。

无论是政务大臣,还是军务大臣,皆不得过问,亦不敢过问。他们只知职责所在,不敢妄度圣意。

朱允熥也有意保持这种神秘。

既然朝中设有政务处、军务处,许多事务本就应由两处自行裁断。

若无圣旨,便由大臣依例办理。

若有明诏,方按旨行事。

如此分权设制,既可减轻天子负担,又能提高政务效率,避免事事皆赖皇帝裁决而致朝政壅滞。

当然,若有大事临头,政务大臣或军务大臣认为事关根本,必须得有皇帝御旨,自己又不敢擅作主张,而陛下又迟迟未发批示,他们便会觐见皇帝,请求圣上裁断,以正事理。

如今大明朝内外事端繁多,大小事务皆堆积如山,实在难以一一亲理。

西南金川之战,自然重要,但尚未到“十万火急”的程度。

既无崩盘溃败之警,亦无摧枯拉朽之捷,一切都在稳步推进,尚属可控之局。

递呈陛下的几份简报之中,自然也有提及此战,记述得中规中矩,按例行文。

皇帝是否阅读,是否细览在心,他们并不清楚。

既未见批示,又无召见大臣面授机宜,他们便默认此事无需特别请示天听,自行斟酌裁决。

这种默认与沉默,本身也是一种君臣之间磨合后的默契。

朱允熥早在数月前,便已定下了西南战事的战略总方针,并将具体指挥权全权交予军务处,由他们独立统筹调度、掌控战局。

除非出现特殊情况,比如急需大规模增兵,或是取得足以震动朝野的重大战果向他报捷,否则相关信息多半只会在每日简报中寥寥数语提及,不会专门奏请皇帝过问,也无需向他逐一请示。

这一段时间,朱允熥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科研领域,日夜奔走于大明科学院与京师大学之间,亲自指导一项项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。

他对所收到的各类简报,往往只是匆匆翻阅,草草一瞥,更多时候干脆束之高阁,未曾细览。

遗漏一些信息,再正常不过。

这一阵子,他最常翻阅,甚至几乎每日必读的,是由大明科学院与京师大学联合编撰的《科学前沿》月刊。

与《大明科学》期刊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