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重走未来路

首页

第436 第六世

设遗产真的只有150银元和105银元,两世的社会地位也相差千万里远。

最简单的例子,土地。

时至今日,土地兼并仍是全民追捧的极致梦想,纵然升斗小民侥幸有了余财,他们也往往第一时间购置土地传家。第六世魏东生的名义父亲在世时,商行每年约有350元的净利润,即使吴国土地涨到了一亩地20银元,他也能每年购置10亩田地,慢慢攒成坐拥数十亩地的小地主。

可惜,魏家仅有9亩良田传家。

不是名义父亲不愿意多买田地,而是他不敢大量购置良田,因为当代的土地面积隐隐约约与社会地位捆绑。吴国的知府之家,有权利拥有数百亩乃至千余亩良田;吴国的知县之家,或许也有权利拥有百余亩良田,但是一介小商人怎配拥有数百亩良田?

倘若名义父亲胆敢大肆购置土地,土地附加的苛捐杂税必将随之而来,让名义父亲种一年赔一年。

简单来说,先有躲避苛捐杂税的社会地位,才有资格成为趾高气扬的大地主。否然,土地非但不能产生收益,还将成为地方小吏的提款机,毕竟“地主们”跑了和尚跑不了庙。名义父亲的社会地位尚不足以喝退小吏耍奸,所以有钱也不敢买地传家。

显而易见,第六世的魏家仅仅只是小富之家。

第一世和第二世的历练,魏东生生于国王之家;第三世和第四世的历练,魏东生生于官宦之家;第五世历练,有知县权柄的镇长,或可视为实权科级公务员,勉强可以说生于吏员之家;第六世历练,魏东生背景身份已经降到“平民”层次,最多是小有钱财或者说拥有自己事业的富民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